次阅读
2018-06-06 19:14:2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记者查文晔)在北京创业者云集的中关村,有一位主动放弃台湾“小确幸”生活,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来大陆打拼的台湾青年李伟国。他担任总经理的华灿工场,已是大陆小有名气的台青创业孵化器。他说,年轻人服务年轻人,创业者服务创业者,自己的丰富经验对辅导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会有帮助。
“北漂”不“漂”:沉到第一线历练
1985年出生的李伟国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土木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他在职场上发展顺利,堪称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由于父亲在浙江义乌投资设厂,自己也曾在同济大学交换学习,李伟国对大陆并不陌生。
“台湾的舞台比较小,未来五年十年的前景一眼就能看到,我想来大陆闯闯看。”2016年初,李伟国在深思熟虑后来到京沪考察、求职。经过推荐和面试,他进入龙湖地产北京分公司担任资深置业顾问。“公司招我时也不太有把握,不确定我能胜任哪些工作。我说愿意做第一线销售,先接地气,起薪低也没关系。”
公司分配给李伟国的“第一线”是京郊沙河一个小区物业的底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李伟国住在沙河合租的公寓里,每天骑着电动车上班,负责销售、招商、接听投诉等大小事务。平均每天,李伟国要接待一二十组看盘的客人,在台湾大概一周才10组。两岸市场规模的差异让他感慨,表达方式、商业习惯、市场氛围差别也很大。
放着台湾唾手可得的“中产生活”不要,来大陆“降格”当地产销售,面对环境落差与工作压力,李伟国也曾烦躁过,“怎么那么多烂事?啃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还有人劝他,要学会“忽悠”顾客。最终,他的选择是“不管什么疑难杂症,都要耐心诚恳地答复。”
李伟国的诚意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慢慢地,销售业绩上来了,领导也夸他“敬业、靠谱”。“一个台湾青年在北京做地产销售,我可能是第一个吧。没有什么可炫耀的,最宝贵的收获是对大陆的真切体验,这是用钱买不到的。”
投身创业:让两岸交流的门开大一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积累,李伟国对在大陆站稳脚跟更有信心了。2017年4月,他加入由中民国投(北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创立的华灿工场,成为这个创业孵化器的总经理。
华灿工场源于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等创办的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4年来,“华灿奖”共征集两万余件参赛作品,快干雨衣、刷屏红包等台湾创意经孵化后成功投入量产,获得业界肯定。
“大陆向台胞打开大门,希望与台胞分享发展机遇,我希望帮这扇门开得更大一点,道路铺得更平坦一点。”李伟国说,这份工作是全新的挑战,很多事都得从头学起。从商业策划的撰写,到开会安排座位,乃至摆放桌签,处处皆学问。他感谢中民国投的领导,让他学到不少实践经验。
去年,华灿工场推出了萤火虫聚光计划,为两岸创业团队提供免费公司注册地址,优惠价格的办公场地,还提供配套服务以及产品专区免费展示。一年多来,工场粗孵的创业企业达115家,其中20家来自台湾,桃桃喜、玩强文化科技、艾塔科技等企业已打开知名度,在大陆市场崭露头角。
一开始,华灿工场只有3名员工,现在团队已扩大到十几人,台湾员工占约一半,工场还接收了16名台湾来的实习生。在李伟国看来,两岸青年各有特点,大陆青年一板一眼,台湾青年创意灵动。“可能是成长环境的关系,台湾员工更容易理解我的思路。我经常提醒自己,要和大陆员工多沟通,毕竟我也没有带过这么大的团队,一定要发掘每个人的优点才行。”
一群萤火虫的光芒可以照亮森林
这几个月,李伟国一直在成都出差,因为华灿工场与航天科工通信技术研究院合力打造的两岸青年双创基地即将在成都启用,新工场总面积约8700平方米,有专属办公室110个。“常言道‘少不入川’,我把它改成‘少不了入川’,成都的发展潜力无限,将为台湾青年赴大陆西部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李伟国说,公司面临着盈利压力,他每天都全力以赴,如履薄冰,从上午十点工作到晚上十点,周六日也不休息。争取在这一两年让事业有所突破,让华灿工场开设第三个基地。
热心两岸交流的李伟国还是中华青年经贸交流协会理事长,他说台湾媒体上有一些对大陆的负面报道,导致不少民众不了解大陆的真实情况,但现在情况有所改观。今年大陆出台31条惠台措施,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愿意来大陆寻找人生机会,许多人找李伟国咨询相关事宜。“我会建议他们先来大陆实地考察,全面了解利弊,也会提示风险,绝不‘忽悠’。如果对方下定决心要来这边创业,我们会全力帮助他落地。”
“萤火虫虽小,但一群萤火虫的光芒可以照亮森林。希望我的工作能让每一只创业的萤火虫都有舞台发光发热。”李伟国说。